<h1>中国书画网</h1>
首 页
网站简介
历代书画家
近现代名家
当代名家
院士展厅
分类展厅
书画销售
人体艺术
书画知识
联系我们
 
最新动态
+ 艺术动态
+ 书画征稿消息
+ 全国展览获奖入选名单
+ 拍卖消息
+ 书画展览消息
+ 书画收藏
+ 艺术争鸣
+ 书画新闻
参展指南
我要参展
参展须知
 
 
 您现在的位置: 大中华书画网 >> 书画知识 - 艺术的蝴蝶是如何产生效应的?

艺术的蝴蝶是如何产生效应的?

出自:《南方都市报》    发表时间:2010/4/4 19:08:20    点击率:3132

  摘要:3月27日,“蝴蝶效应———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这次展览是去年何馆举办的“出境———广深港澳当代艺术展览”的延续。展览将展至5月16日,共展出了两岸四地17位参展艺术家的18件作品。这18件不同形式的作品,组装成了一个四地艺术创作的潜望镜,让观众领略了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青年艺术家,将现实生活融入艺术并用视觉呈现出来的不同方法与视野。从作品形态来看,装置与影像作品占了展览的主导,比如给人印象深刻的计文于与朱卫兵的作品《上山下山》、吴季璁的《水晶城市001-漫游》等,都是以装置的样式,引发视觉的冲击。然而,这些作品是怎样进行选择的呢?它们之间又呈现了什么内在联系?从现场的作品能看出四地作者创作的差异吗?在展览现场,记者采访了展览的策划人冯博一,请他从策展人的角度来向读者解答,艺术的蝴蝶是如何产生效应的。

冯博一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3月27日,“蝴蝶效应———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这次展览是去年何馆举办的“出境———广深港澳当代艺术展览”的延续。展览将展至5月16日,共展出了两岸四地17位参展艺术家的18件作品。这18件不同形式的作品,组装成了一个四地艺术创作的潜望镜,让观众领略了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青年艺术家,将现实生活融入艺术并用视觉呈现出来的不同方法与视野。从作品形态来看,装置与影像作品占了展览的主导,比如给人印象深刻的计文于与朱卫兵的作品《上山下山》、吴季璁的《水晶城市001-漫游》等,都是以装置的样式,引发视觉的冲击。然而,这些作品是怎样进行选择的呢?它们之间又呈现了什么内在联系?从现场的作品能看出四地作者创作的差异吗?在展览现场,记者采访了展览的策划人冯博一,请他从策展人的角度来向读者解答,艺术的蝴蝶是如何产生效应的。

城市周刊:为何要给本次展览起名为“蝴蝶效应”呢?
  冯博一:因为我们想借助“蝴蝶效应”的概念与寓意,强调参展艺术家的作品以艺术的视觉语言表现其间的相互关联与影响。希望通过两岸四地艺术家合作,以及艺术作品在何香凝美术馆的聚集,呈现出一种彼此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及方式,反映两岸四地的艺术家用视觉语言进行“交流与对话”的结果。

城市周刊:这种交流与对话,是否显现出了四地艺术家的不同?抑或达成了一种艺术追求上的某种共识?比如对现实的把握与批判?
  冯博一:此次展览在两岸四地艺术家的创作、策展及展览方式本身尝试着进行一种实验。即由策展人根据邀请的两岸四地17位艺术家以往的创作方式与状况,结合两岸四地当下文化中呈现的异质同构和不断加深的现实依存关系,提示出关于两岸四地当代文化艺术因地域的不同所具有的特殊性,供参展艺术家之间和与策展人之间讨论、对话,并在座谈讨论中获得共识的前提下,由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创作,最终将艺术家对这种共性与差异性、特殊性进行视觉上的艺术转换。滥俗地讲就是“求同存异”地展示两岸四地艺术家相互之间的认知与表达,从而在这两岸四地之间建立起某种超越历史、现状的象征性关系。

城市周刊:作品的指向都很不一,这种象征性关系,观众如何从作品中看出来呢?
  冯博一:两岸四地的异质同构在今天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日渐突出,这种相互依存的互文性可视为艺术上的“蝴蝶效应”。具体到作品的解读,这就需要观众自己去品味了。例如:对台湾而言,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和原住民共居的台湾,有着自身发展脉络和历史,尤其是1970年代之后在国际的处境和经济发展的种种变化。作为内地的普通民众是否有意无意地模糊了这段历史呢?台湾艺术家姚瑞中的作品《历史的幽魂》对内地的我们来说,有着相似的历史记忆和反讽所带来的犯忌般快感。而现实的状况又如台湾艺术家吴达坤的参展作品《32个字的梦幻》一样,将两岸关系的官方态度锁定在32字的“箴言”上,并“漂浮”在水中地随意碰撞与组合。香港、澳门既与广东等地一样保有粤文化的传统,又有着不同的百年殖民地历史。1997和1999年的回归,使香港、澳门成为一国两制的案例,但仍在矛盾与冲突中谨慎地摸索一种适宜地域特点的民主方式和机制。

城市周刊:艺术面对现实的同构仍然显得十分单薄,你觉得艺术家们的问题意识是将这些作品进行价值确认的砝码吗?
  冯博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其实多少代表了越来越多两岸四地的共同处境,或许这才是决定两岸四地未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从这种特殊性角度来看,作为两岸四地的艺术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是如何生存、认知与创作的?或者说两岸四地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体现出这种特殊性关系?在整体上丰富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同时,更加多元化和不断注入自我更生的活力,则不仅是对历史状况的疏理,现实的思考,还将为未来的创作方向进行有意义的提示与展望。如此才会有一个对中国真正坚实的新憧憬的来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联系 | 本站章程 | 版权声明 | 常见问题 | 联系方式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8 -2010 汉唐书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6093847号-1 
总部:中国·北京 事业发展部:广东·惠州  联系电话:0752-2356123 邮箱:zhsh5000@163.com
中国文明网